北向资金:净流出 62.8 亿元,创近一月新高,反映对关税政策落地的观望态度。
主力资金:净流出 126 亿元,计算机、电子板块遭抛售,电力、化工原料获避险资金流入。
技术面:沪指收于 20 日均线附近,短期 “三死叉” 信号提示谨慎,但科创 50 指数涨 1.12%,显示科技成长股仍具韧性。
消费复苏:政策支持叠加广东等地人口增长(新增 74 万常住人口),消费板块估值修复可期。
设备更新周期:国务院推动以旧换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需求或提振。
AI 与算力:腾讯、阿里等大厂加大资本开支,数据中心及芯片产业链受益。
明日 A 股震荡延续,政策主线与业绩分化主导
财政部明确 2025 年赤字率维持 4%,新增 5.7 万亿元特别国债及专项债,重点支持基建、消费及科技领域,为市场提供中长期流动性预期。
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落地(4 月 1 日实施),上海、广东等自贸区企业跨境贸易成本显著降低,物流、金融板块直接受益。
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 25% 关税(4 月 2 日生效)及科技实体出口管制升级,短期或扰动出口链与科技股情绪。
年内已有 22 家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财务风险集中暴露,绩差股面临持续抛压。
消费蓝筹(如白酒、家电)因低估值及政策刺激获资金避险,但高估值科技股(如 AI 算力、半导体)面临业绩证伪压力,部分标的回调幅度超 10%。
化工板块:硫酸、双季戊四醇等产品价格年内涨幅超 66%,叠加出口数据强劲,中毅达、华尔泰等个股连续涨停。但需警惕板块短期超买风险(偏离均线过远),建议逢高减仓。
半导体板块:国产替代预期升温叠加存储芯片价格回暖,光刻胶、光刻机概念股异动。不过,机构提示板块反弹性质为超跌修复,若无政策持续催化,难以形成趋势性机会。
消费复苏:广东等地人口增长(新增 74 万常住人口)叠加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细化,低估值消费股(如美的集团、中国中免)或迎估值修复。
科技成长:消博会人形机器人展区(4 月 13 日)及上海智算云规划(2027 年规模超 2000 亿)或催化 AI 应用端(液冷技术、机器人)及算力硬件板块,但需规避纯题材炒作。
煤炭(陕西黑猫)、铜业(北方铜业)等资源股因全球供应链紧张及高分红属性,成为资金避险选择。
医药股(如河化股份、奥赛康)在调整四年后进入底部区域,中长期配置价值显现,但短期需等待趋势性信号。
沪指:收复 20 日均线但承压于 10 日均线(3395 点),MACD 红柱缩短,短期上攻动能不足。
创业板指:反弹至 2145 点,60 分钟级别呈现 “三重底” 雏形,但量能未有效放大,需警惕二次探底。
资金动向:北向资金连续两日净流出,主力资金偏好化工、电力等低估值板块,计算机、电子板块遭抛售。
短期展望:市场延续震荡概率较大,沪指核心波动区间 3340-3390 点。若量能回升至 1.5 万亿元以上,或试探 3400 点整数关口;否则,3340 点支撑位将接受考验。
操作建议:
控制仓位至 6-7 成,高抛低吸为主,规避高位题材股。
重点关注:政策受益的消费蓝筹(家电、白酒)、困境反转的新能源(氢能、储能)、业绩确定性强的周期股(煤炭、铜业)。
警惕年报暴雷风险,远离 ST 股及连续亏损标的。
风险因素:美联储政策鹰派转向、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量能持续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