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过多危机论与投资过度
来源:股典钟量化炒股机器人 | 作者:股典钟量化炒股机器人 | 发布时间: 2024-05-26 | 217 次浏览 | 分享到:
1、投资过多危机论。2、投资过度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投资过多危机论

经济术语
投资过多危机论是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强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多,从而引起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危机产生的导 因有两种说法。
一、货币投资过多论。持这种理论的人认为如果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用于投资的资金就会超过储蓄,银行信用膨胀,人们把大量的资金和生产  要素投入资本物(如厂房、生产设备等)的生产中, 而消费品的生产相对缩小,消费品价格上涨,这样,生产厂家又纷纷转向消费品生产,一旦银行  信用扩张中止,则导致正在进行的建设中止,已建 成投产并生产出的机器设备,由于社会资金的普遍 紧张,而销不出去,价格下跌。这个学说认为,尽管  危机导源于银行信用膨紧,但真正的原因在于人们 热衷于投资,过多的消费,而储蓄相对不足,以至 使经济失控。
二、非货币投资过多论:它强调推动经济进入  高涨的主要原因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和发现, 新市场的开拓,以及萧条时利率低落等,这些因素 刺激投资活动,特别是固定资产的扩大。同样,它  也认为,之所出现投资过多,资本物生产过剩,是因为消费过多或储蓄不足,以致使生产的资本物价 值不能在市场上实现,从而导致危机。
这两种理论均以无闲置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均已充分就业为前提而提出的。它们都把危机归结于  人们的消费与储蓄比例不合理,以致造成整个社会  生产价值的不能实现。其实,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和广大人民有限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才是危机真正的根源。

二、投资过度

经济学术语
投资过度是一定时期内,投资水平超过投资需求而引发的现象。投资过度源于一种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或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低消费而在于高生产的经济发展理论。其中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等持货币投资过度论,以货币因素来说明生产结构失调和由此引起的经济波动。而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等则持非货币投资过度论,以市场开拓、发明革新等说明生产结构失调和由此引起的经济波动。但这些持投资过度观点的学者都认为,投资过度可导致经济繁荣。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对比,资本品生产发展过快。资本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资本品过度生产从而导致的过剩又会促进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三、经济学探索:深度分析经济学周期演变中,投资过度论的内涵

投资过度论是从投资支出变化的视角来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它的主要观点就是,相对于消费品的生产来说,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的生产更具有波动性,生产的变化幅度较大。
换言之,经济周期对于资本品或者生产资料生产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消费品生产的影响,经济周期对消费品生产的影响远小于对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生产的影响。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经济的上行周期中,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相对于消费品来说进行了更大的扩张;而到了经济下行周期中,同样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相对于消费品来说就进行了大幅度的收缩。
这种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伴随着经济周期进行扩张和收缩的现象,大多数的经济周期理论均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
这个理论强调,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是投资支出的变化,投资支出的变化会引起消费支出的变化,而不是相反。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然而,不同的学派对于引起投资支出变动解释也不相同,根据导致投资支出变化的原因,可将投资过度论划分为三个学说:
首先是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这个理论强调了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活动在企业投资支出变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导致了过度的投资支出;
其次是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新的技术发明、新的产品创新以及新的市场发现等生产性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导致了企业进行了过度的投资支出;
最后是加速原理,又称为派生需求加速与扩大原理,这一理论与前两个理论相反,强调了消费支出的变动对投资支出变动的影响,因为某些原因,人们突然增加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从而导致生产该消费品的资本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刺激了资本品生产的扩张,导致了资本品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一)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哈耶克是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这一理论承袭了霍特里纯货币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假定货币供给的变动是具有弹性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从事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或者调整贴现率来调节市场中的货币供应数量,进而影响到市场利率的变动。
同时,这一理论又研究了生产的结构问题,并对利率的变动对生产结构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对由生产结构的变动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这一理论强调了货币因素在经济周期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该理论与纯货币理论具有一致性。
这一理论并没有止步于货币因素,理论认为货币因素是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之一,而由信用扩张导致的生产结构的失调才是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将信贷的扩张和收缩解释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但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不只是一个纯货币现象,在经济的上行周期,银行倾向于扩张信贷规模,降低利率从而刺激的投资支出的增加;而在经济的下行周期,银行倾向于收缩信贷规模,提高利率,使得企业不得不减少投资支出,加速了经济的衰退。
同时,理论分析了由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循环导致了生产结构出现了失衡,资本品的生产和消费品的生产不再具有协调一致性。
哈伯勒在《繁荣与萧条》一书中对于这一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对这一理论的贡献做了分析,首先,这一理论分析了由信贷扩张导致的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其次,由于生产结构的失衡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1974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奖委员在给哈耶克授奖时,对货币过度投资理论表示了相当的认可。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尽管全面分析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整个过程及其内在机制,但是这一理论对于迂回生产和经济盛衰循环的关系的解释并不充分,还有较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斯庇索夫和瑞典经济学家卡斯耳是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非货币过度投资理论不同于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它强调了过度投资支出的非货币因素,即过度的投资支出是由新的技术发明、新的产品创新以及新的市场发现等生产性因素导致的,是由于新的投资机会的出现推动了投资支出的增加。
这一理论并非将货币因素完全排除在理论体系之外,他们也考虑货币因素对于投资支出的影响,但将货币因素放在了较为次要的位置上,因为他们不认为纯货币具有推动投资支出增加的力量。这一理论与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对于经济上行周期发展过程的分析基本一致。
由于新的投资机会的发现,企业投资支出水平增加,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和个人的收入,并刺激了市场需求的增加,首先对于生产资料或者资本品的需求出现增加,接着是对于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也出现了增加,使得生产资料、资本品以及最终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出现了上涨,经济进入了经济的上行周期。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然而,繁荣终究是无法永久持续的,繁荣的必然结果就是衰退和萧条。而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对于经济为什么会由繁荣进入萧条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斯庇索夫解释经济之所以从繁荣进入了萧条的原因在于资本存在不足性。
即这种资本的不足性不仅是由于货币资金的短缺造成的,也是因为商品生产的不均衡性导致的。所以,经济由繁荣到萧条的原因,是因为储蓄不足,而不是因为储蓄过度;导致资本不足从而使得繁荣终止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过度消费,而不是人们的消费不足。
(三)派生需求加速与扩大原理
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强调由于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生产结构的失调从而引发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非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强调是由于新的投资机会的发现,即新的技术发明、新的产品创新以及新的市场发现等生产性因素刺激了企业投资支出水平的增加,但由于储蓄不足且过度消费导致了资本不足,最终导致经济由繁荣阶段进入萧条阶段。
这两个理论均认为投资支出的变化是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消费支出是受到投资支出变化的影响进行被动反应的,在这一方面两个理论对经济周期的解释是相一致的。但是,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和非货币过度投资理论均忽视了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动对于企业投资支出水平变动的影响,以及消费支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加速原理,即派生需求加速与扩大原理,强调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动提高了对于最终消费品的市场需求,而由消费品的需求引发了对于资本品的派生需求,导致了投资支出水平的剧烈波动,从而在消费支出的层面解释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法国经济学家阿夫塔利翁是加速原理的主要倡导者,加速原理的核心思想也许不能与投资过度论归为同类,但是加速原理理论观点可以与货币过度投资理论以及非货币过度投资理论进行相互的补充,进而与投资过度理论进行融合,提高了投资过度理论对于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的解释力。所以,将加速原理同样划分为投资过度论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目前,很多经济学者已经使用加速原理来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进行分析,萨缪尔森和汉森更是将加速原理和乘数原理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具有影响力的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并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象进行解释。
加速原理的假设条件很多不符合经济的现实状况,没有办法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所以,加速原理仍然没有得到较大的普及,只是作为众多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的理论之一。

四、过度投资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过度投资:经济发展的暗礁在资本市场的舞动中,资金如潮水般奔向利润的诱惑,这是马克思《资本论》中揭示的“资金逐利”法则,被众多学者如Williams(1998)所证实。资本市场的逐利者,如Krigman  et  al.(1999)的研究,揭示了他们能精准筛选出表现优异的股票,通过资金的精准配置实现盈利。Hawthorne(1995)甚至观察到,连教育投资也遵循着利润导向,盈利性的教育机构就是利润的驱动者(Derwall  et al., 2011)。 然而,这并非一成不变的定律。资金流动与利润的关系并非始终同步,甚至有时会背道而驰(Bayley  et al.,  2006)。当利润增长未能跟上资金流入的步伐,我们便面临“过度投资”的困境。Aggarwal(2003)揭示了资本市场的逐利交易仅占少数,大部分并非出于纯粹的利润追求。Bertrand  et  al.(2002)通过印度家族企业的案例,揭示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以及公司投资对盈利机会的冷漠,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的现象频繁出现。在中国,世界银行1995年的报告指出国有企业常出现过度投资的症候,生产要素和投资资金飙升,但财务效率和利润却停滞不前(杨兴全,2002;王曦,2005)。 更为具体到中国金融市场的国有企业主导领域,如银行业和保险业,刘伟和黄桂田(2002)已指出银行业资源配置的低效。那么,这些国有主导的金融巨头是否也陷入了过度投资的陷阱呢?答案引人深思。刘怀珍和欧阳令南(2004)的研究发现,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股权时,倾向于投资经营效率不高的公司,这无疑加剧了过度投资的风险。 过度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它挑战着市场的效率,可能拖累经济增长。理解并管理这一现象,对于引导资本流向关键领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揭示过度投资的深层次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经济的稳健发展。